疼痛诊疗与研究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6,36(7) : 823-826.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6.07.0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00~250 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n=8)、假手术组(S组,n=8)、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32)、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2)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氟代柠檬酸组(FC组,n=12)。NP组、NS组和FC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术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FC组CCI术后14 d时于PAG腹外侧核注射10 pmol氟代柠檬酸0.5 μl,NS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和S组取8只大鼠,NP组分别于CCI术前、CCI术后3、7、14、21 d时取8只大鼠,NS组和FC组取8只大鼠,分别于CCI术前、CCI术后14 d给药前与给药后30、45、60、75、90、105 min时测定机械痛阈。测定机械痛阈后,处死大鼠,取PAG,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反映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计数。

结果

与C组比较,NP组CCI术后3、7、14、21 d时机械痛阈降低,CCI术后7、14、21 d时PAG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计数增加(P<0.01),S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FC组给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升高,PAG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计数减少(P<0.01)。

结论

中脑PAG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

引用本文: 倪华栋, 卢波, 姚明, 等.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6, 36(7) : 823-826.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6.07.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神经损伤或异常诱发的一种难治疗的疼痛疾病,脊髓及脊髓上高位中枢的敏化是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研究表明,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1,2,3],另有研究表明,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也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4],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上高位中枢的敏化是否与部位有关尚未定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作为脊髓上高位中枢的部位之一[5,6],本研究拟探讨该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