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并发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人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时脑缺氧的发生情况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9,39(4) : 411-414.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9.04.008
摘要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人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时脑缺氧的发生情况。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需行控制性降压的病人44例,性别不限,年龄48~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2):尼卡地平组(N组)和乌拉地尔组(U组)。N组静脉输注尼卡地平2.5 μg·kg-1·min-1,U组静脉输注乌拉地尔2 μg·kg-1·min-1,待SBP下降至130~140 mmHg后,2组分别调整尼卡地平用量至0.2~0.5 μg·kg-1·min-1,乌拉地尔用量至1~2 μg·kg-1·min-1,以维持收缩压130~140 mmHg。于入室(基础状态)、开始降压时(T1)、SBP降至目标值后5 min(T2)、10 min(T3)、20 min(T4)、30 min(T5)、60 min(T6)和120 min(T7)时记录HR、CI、BIS值、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PETCO2。记录控制性降压期间脑缺氧(rSO2相对基础值下降幅度>12%)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1时比较,N组T2,3时HR、T3-7时CI升高(P<0.05),其余时点rSO2、PETCO2和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T3-7时点rSO2降低(P<0.05),其余时点HR、CI、PETCO2和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U组T2,3时HR、T3-7时CI降低,T3-7时rSO2降低(P<0.05)。U组脑缺氧发生率(23%)高于N组(0)(P<0.05)。

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人宜采用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以避免脑缺氧发生。

引用本文: 王凯利, 董铁立, 刁玉刚, 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人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时脑缺氧的发生情况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9, 39(4) : 411-414.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9.04.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生理情况下,脑血流存在自动调节机制,而对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该机制不同程度受损。颈动脉开放可致脑灌注急剧增加,若超过脑组织正常代谢需求,易引发脑出血等致命并发症[1,2]。因此,术后常采用控制性降压,预防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3]。常用药物为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均可有效降压且不增加颅内压,而其药理机制不同,因此对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可能不同,长时间应用(不短于2 h)是否有引发脑缺氧的可能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人尼卡地平或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时脑缺氧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