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诊疗与研究
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9,39(5) : 574-577.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9.05.017
摘要
目的

评价收肌管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

方法

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8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电脑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组(A+I组)和收肌管阻滞组(A组)。均采用预防性多模式镇痛:术前疼痛管理宣教;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口服塞来昔布200 mg,2次/d,控制炎性痛;超声引导下A+I组行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A组行收肌管阻滞,抑制切口痛;静脉注射纳布啡0.08 mg/kg抑制爆发痛。维持术后静态和动态数字评分(NRS静态和NRS动态)<5分。计算术后48 h内NRS静态和NRS动态的曲线下面积(AUCNRS静态和AUCNRS动态)。记录纳布啡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1和2 d下床最多活动步数和最大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康复训练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A组比较,A+I组AUCNRS静态和AUCNRS动态降低,纳布啡用量减少,下床最多活动步数和最大膝关节活动度升高(P<0.05),纳布啡使用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阻滞相关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康复训练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可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引用本文: 李敏, 陈鹭, 吴黄辉, 等.  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9, 39(5) : 574-577.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9.05.0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膝关节疾患终末期的主要治疗手段。该术式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且要求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故术后镇痛目标是在提供完善镇痛同时,尽量减少对下肢肌力的影响[1,2]。以神经阻滞为重要组成的多模式镇痛是其术后镇痛的主要策略。前期研究表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但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显著[3]。收肌管阻滞虽然既可提供相似的镇痛效果,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但不能提供膝关节后方的镇痛需求[4,5,6]。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是近年来提出的解决膝关节后方疼痛的方法,主要针对支配膝关节后方的终末感觉支,主要包括腓总神经、胫神经和闭孔神经关节支[7,8]。在满足膝关节后方镇痛需求的同时,不影响腓总神经的功能[9,10]。本研究拟评价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