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肾实性肿块边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20(02) : 138-141.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1.02.014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实性肿块边界的超声造影模式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25例肾实性肿块患者的239个病灶(肾癌组133个病灶,良性组106个病灶)超声造影时肿块边界的增强模式;对比观察133个肾癌病灶的病理切片,记录假包膜是否存在.结果 肾肿块边界的超声造影模式分5型:Ⅰ型,始终为等增强边界,占82.85%(198/239);Ⅱ型,灌注早期出现环状高增强边界,中、晚为等增强边界,占4.18%(10/239);Ⅲ型,持续环状高增强边界,占9.62%(23/239);Ⅳ型,灌注早期为等增强边界,中、晚期出现环状高增强边界,占1.25%(3/239);Ⅴ型,早期周边为造影剂无灌注区,中、晚期造影剂缓慢充填,呈等增强边界,占2.09%(5/239).Ⅰ、Ⅱ、Ⅲ型组间分布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46,0.000);Ⅳ、Ⅴ型组间分布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256,0.068);环状高增强边界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681,P=0.000).以环状高增强边界作为肾癌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26.32%(35/133),特异性99.06%(105/106),阳性预测值97.22%(35/36),阴性预测值51.72%(105/203),准确性58.58%(140/239);肾癌病灶超声造影检出的环状高增强边界与假包膜的关联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肾肿块边界的超声造影模式分5型;环状高增强边界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肾癌病灶检出的环状高增强边界与假包膜无显著关联性。

引用本文: 刘龙, 杜联芳, 李凡, 等.  肾实性肿块边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 02 ): 138-141.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1.02.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