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基因突变携带者的早期识别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6,25(10) : 834-839.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6.10.003
摘要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E)技术评价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基因突变携带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方法

连续选择家族性HCM携带突变基因但无左心室肥厚者41例为基因阳性表型阴性(G/P)组,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以及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3D-STE测量所有受试者左心室三维整体纵向应变(3D-GLS)、三维整体圆周应变(3D-GCS)和三维整体径向应变(3D-GRS),比较两组上述参数值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P组左房容积指数显著增大(P<0.001),组织多普勒(TDI)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显著降低(P=0.05),E/Ea显著升高(P=0.045)。G/P组3D-GLS( P=0.001)以及3D-GRS( P=0.009)较对照组显著减低,两组3D-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3D-GLS(截点值=-19.5%)诊断HCM基因携带者的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95.0%,曲线下面积为0.835(95% CI:0.747~0.924,P<0.001),3D-GRS (截点值=43.8%)诊断HCM基因携带者的敏感性为55.0%,特异性为65.9%,曲线下面积为0.632(95% CI:0.512~0.753,P<0.001)。

结论

家族性HCM基因突变携带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发生早期改变,3D-STE可为基因携带者早期诊断提供定量信息。

引用本文: 许丹, 刘丽文, 王玉, 等.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基因突变携带者的早期识别 [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 (10): 834-839.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6.10.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大约60%是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1],HCM被认为是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的最常见原因[2,3]。目前基因检测是判别HCM一级亲属发病风险的最佳方法,但前提是要找出家族中先证者所携带的致HCM的突变基因,而且基因筛查周期长且价格昂贵,只能识别出50%~70%的先证者[1,2,3,4],因此临床迫切需要确定早期指标能够在左室肥厚之前诊断HCM并加以风险评估。本研究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3D-STE)技术评估HCM基因突变携带者和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旨在探究HCM基因携带者早期心肌功能改变,从而对家族性HCM亲属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