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新测距法及其在脊髓拴系中的应用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27(3) : 252-258.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8.03.016
摘要
目的

测量不同孕周正常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与最末椎体骨化中心尾侧端之间的距离(D1)和脊髓圆锥末端至D1延长线与尾侧皮肤交点间的距离(D2),研究2个测值对产前超声诊断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价值。

方法

选择15~41孕周正常胎儿974例(正常组)和TCS胎儿46例(异常组),测量各胎儿的D1和D2。正常组中随机抽取60例胎儿,进行医师间重复测量结果的信度分析;分析D1、D2与孕周(GA)的相关性,并建立各孕周正常胎儿脊髓圆锥末端D1、D2的参考值范围;评估两组间D1和D2的差别;分析两组间常用生长参数(双顶径、头围、腹围和股骨)与D1、D2的比值,探讨D1、D2及各比值对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诊断价值。

结果

①不同医生间测量的重复性良好;②D1、D2均与GA具有相关性且呈线性相关,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D1=0.251 GA-2.265 cm(R2=0.926,P<0.001 ),D2=0.267 GA-1.812 cm(R2=0.928,P<0.001 );③正常组与异常组D1、D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各生长参数与D1与D2的比值较稳定,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超声测量脊髓圆锥D1和D2简便可行,两测值均有助于产前诊断TCS。

引用本文: 罗丹丹, 黄怡, 李胜利, 等.  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新测距法及其在脊髓拴系中的应用 [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 27(3) : 252-258.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8.03.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指脊髓因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脊髓纵向牵拉,脊髓圆锥末端位置下降,由此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包括大小便障碍、难愈性溃疡、下肢肌肉骨骼畸形、感觉障碍、疼痛、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1]。TCS是脊柱裂的并发症之一,大部分TSC与脊柱裂相关,产前超声并不能发现神经损害的症状,但可以通过观察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从而筛查胎儿患有该综合征的可能,一般情况下,脊髓圆锥的位置越低,脊髓损害越严重。本研究测量了15~41周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与最末椎体骨化中心尾侧端之间的距离(D1)和脊髓圆锥末端至最末椎体骨化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与皮肤交点间的距离(D2),并评估D1和D2在脊髓拴系诊断中的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