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测量E/e′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9,28(3) : 224-229.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9.03.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法)测量E/e′参数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53例成功行RFCA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房颤组,术后随访(25.94±2.78)个月,其中21例复发患者为房颤复发组,32例未复发患者为房颤未复发组。房颤患者于术前7 d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双多普勒法同步获取同一心动周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瓣环室间隔(S)及侧壁(L)位点峰值速度e′(S)、e′(L)及其比值E/e′(S)双多普勒法、E/e′(L)双多普勒法。采用传统法分别测得E、e′(S)、e′(L)并计算其比值为E/e′(S)传统法、E/e′(L)传统法。记录两种方法测量E/e′的消耗时间。

结果

①双多普勒法及传统法测量房颤组E/e′(S)、E/e′(L)较对照组均增大(P<0.05)。与对照组及房颤未复发组比较,双多普勒法及传统法测得复发组E/e′(S)、E/e′(L)均增大(P<0.05)。双多普勒法测得各组E/e′(S)、E/e′(L)与传统法测得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ROC曲线分析显示E/e′(S)双多普勒法预测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但与E/e′(S)传统法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819对0.728,P>0.05)。E/e′(S)双多普勒法的诊断截值为10.90(敏感性71.4%,特异性87.5%),E/e′(S)传统法的诊断截值为10.70(敏感性81.0%,特异性62.5%)。③双多普勒法获取E/e′耗时较传统法更少。对于同一观察者及不同观察者,双多普勒法测量E/e′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高于传统法,其测值95%可信区间范围小于传统法。

结论

E/e′(S)是预测持续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有效指标。双多普勒法可以测量房颤患者同一心动周期的E/e′,与传统法相比,其测量过程耗时更少,测值重复性更好。

引用本文: 周燕翔, 陈金玲, 曹省, 等.  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测量E/e′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9,28 (3): 224-229.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9.03.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房颤的重要类型之一,可增加左心耳血栓的发生率,易导致脑栓塞。尽管指南推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既定治疗方案,然而RFCA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治疗价值仍存在争议,成功率远远低于阵发性房颤[1]。因此,寻找恰当的指标预测房颤复发对筛选合适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行RFCA术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舒张功能减低的房颤患者在RFCA术后复发的风险更高[2]。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瓣环位点峰值速度(e′)比值(E/e′)是多普勒成像衍生的评价舒张功能的参数,与肺毛细血管楔压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相关性良好,可以无创评估左室充盈压及左房压[3,4]。但是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心房处于无序激动的状态,E-E间距不等,每个心动周期的E、e′大小不一。采用传统法获取的E、e′是在不同心动周期所测得,需要平均多个心动周期的测值来增加测值的准确性及重复性。而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双多普勒法)可以获取同一心动周期E、e′,使准确且简便地评价房颤患者舒张功能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采用双多普勒法测量持续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E/e′,探讨其预测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价值,并与传统法进行对比,评价双多普勒法测量E/e′的可行性、重复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