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参数变化与颅内段狭窄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9,28(11) : 940-944.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9.11.004
摘要
目的

通过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频谱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查结果,分析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程度、部位对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明确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性病变的患者共计275例,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记录椎动脉颅外段(V2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血管阻力指数(RI值)。根据CTA或DSA界定的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53例)、中度狭窄组(62例)、重度狭窄组(58例)和闭塞组(102例),根据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再将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分别分为PICA分支前(分别为30例、37例)和PICA分支后(分别为28例、65例)2个亚组。比较四组及各两个亚组间椎动脉颅外段不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

随着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的加重,V2段PSV和EDV均呈减低趋势,RI呈升高趋势。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PSV和EDV均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P=0.000),且闭塞组PSV和EDV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31±10)cm/s对(46±12)cm/s,(5±4)cm/s对(15±7)cm/s;均P=0.000],RI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分别为0.85±0.12、0.70±0.10、0.66±0.07、0.64±0.06,P=0.000);重度狭窄组RI值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0.223)。重度狭窄组无论狭窄部位位于PICA分支前或分支后,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PSV、ED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0,0.322,0.865,0.227);闭塞组亚组间V2段内径及PSV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18,0.079),但EDV、RI存在显著差异,颅内段椎动脉于PICA分支前闭塞者颅外段V2的RI明显升高,EDV明显降低(均P=0.000)。

结论

颅内段椎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直接影响颅外段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变化;颅外段椎动脉低速高阻力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可提示颅内段椎动脉存在闭塞性病变。

引用本文: 李秋萍, 华扬, 杨洁, 等.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参数变化与颅内段狭窄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9,28 (11): 940-944.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9.11.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颅内段椎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1],相对于颅外段椎动脉病变,颅内段病变引起后循环卒中发生和复发的风险更高[2]。WASID(the Warfarin VS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研究认为,颅内动脉≥70%狭窄的患者对应于责任供血区的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70%狭窄的患者,并且狭窄程度也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通过影像学方法明确颅内椎动脉病变程度,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