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临界肺循环高压患者的心脏超声评价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9,28(12) : 1013-1018.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9.12.001
摘要
目的

探讨临界肺高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617例门诊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估测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为正常组(mPAP<19 mmHg)、临界组(19 mmHg≤mPAP<25 mmHg)和升高组(mPAP≥25 mmHg),分析比较各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结果

①与正常组相比,临界组和升高组患者的年龄较大[(39.2±10.1)岁对(46.5±13.5)岁对(51.8±14.2)岁,均P<0.001],男性比例偏低(69.9%对58.9%对54.4%,均P<0.01),吸烟饮酒和心血管合并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②与正常组相比,临界组左房[(30.2±8.2)ml/m2对(34.5±9.7) ml/m2P<0.001]、左室[(57.4±11.6)ml/m2对(60.6±12.5)ml/m2P<0.01]和右房[(19.5±5.9)ml/m2对(22.6±7.0)ml/m2P<0.001]扩大。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增加[(-20.1±2.5)%对(-21.1±3.1)%,P<0.001],但右室游离壁中间段的长轴应变降低[(-31.4±6.6)%对(-27.2±8.8)%,P<0.001]。③年龄、性别、右房容积、右室面积、右室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最大速度、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二尖瓣E/e′是mPA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肺动脉压临界升高的患者存在房室大小和功能的早期改变,超声心动图对于肺动脉压升高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监测至关重要。

引用本文: 靳文英, 于超, 史歆然, 等.  临界肺循环高压患者的心脏超声评价 [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9,28 (12): 1013-1018. DOI: 10.3760/cma.j.issn.1004-4477.2019.12.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肺高压是肺血管受累导致肺循环高压,最终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其诊断标准是右心导管所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1](1 mmHg=0.133 kPa)。临床上可以导致肺循环高压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药物毒物、感染等多种疾病。进展性肺高压往往不可逆,预后很差。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肺高压是影响这些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绝大多数的肺高压患者早期并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往往已属疾病后期,肺循环压力呈进展性恶化,直至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mPAP水平未达肺高压的诊断标准但已高于基础水平(mPAP在19~24 mmHg水平范围)时,即所谓"临界肺高压"的患者较mPAP<19 mmHg的患者预后不佳,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增加[2,3,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