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社区护理
社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33(14) : 1093-1097.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14.013
摘要
目的

调查社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189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社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总分为(44.96 ± 16.71)分,其中内在病耻感得分为(27.70 ± 10.91)分,外在病耻感得分为(17.26 ± 7.0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回避、主观支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社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57.5%的变异量。

结论

社区护理人员应重视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问题,重点关注抑郁水平较高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人群,指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其内在支持。以病耻感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来降低病耻感水平,以促进身心康复。

引用本文: 邓翠玉, 卢琦, 赵岳. 社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 (14): 1093-1097.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14.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卒中是我国国民首位死因疾病[1],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并发症多等特点。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往往回归家庭及社区进行康复及治疗。现代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而病耻感是影响康复结局及生命质量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2]。病耻感(stigma)是指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羞耻体验[3]。70%~8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将面临着长期的功能损伤及需要他人照顾等情况,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羞耻的感受[4],有研究表明50%发病后1年内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病耻感问题[5]。病耻感的产生影响了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动力和功能恢复,阻碍了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5,6]。病耻感已成为患者因疾病而继发的心理应激反应,应激过程模型强调应激的产生受应激源、中介因素、应激结果的共同影响,此模型已在国外关于病耻感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7,8]。目前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且无特异性的干预措施[9]。本研究在应激过程模型的指导下,旨在调查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制订康复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提高生命质量,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