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护士参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33(15) : 1191-1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15.017
摘要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最重要也是危害比较大的并发症,而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核心策略。抗凝治疗能降低卒中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治疗依从性差、个体差异和出血等方面的管理风险。国外已相继建立以护士为主导的心房颤动小组对患者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管理,这对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管理有着指导意义。抗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为最大限度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发挥护士的职能,护士应积极评估患者真正的需求,引导患者学会核心的管理技能,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

引用本文: 叶雅雯, 王丽姿. 护士参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 33(15) : 1191-1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7.15.0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高和患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的房颤患者男性2 090万例,女性1 260万例[1,2]。随着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还会不断增高[3]。房颤的严重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4]。调查显示,美国2008年由于房颤并发症(脑卒中)及住院所致的花费为6.0~26.0亿美元,对房颤人群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5]。溶栓/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最佳证据[3],2016年最新欧洲房颤管理指南[6]中建议多学科心脏团队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目前,国外对房颤的抗凝治疗及其管理已研究多年,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由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抗凝门诊,建立之初主要由医生管理。随后,为改善治疗依从性差、个体差异和出血等方面的风险,国外陆续开展针对房颤抗凝的管理,探索以护士为主导、医生为监督、指南为基础、决策软件为支持的综合管理模式,已证实该综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7]。我国对于房颤的抗凝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仍然没有适合国情的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对国外护士参与房颤抗凝管理模式的起源、优势和管理效果进行简要综述和讨论,结合国内抗凝治疗管理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护士参与房颤抗凝管理的策略以及给护理工作带来的启示。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