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湿化氧疗的最佳实践策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34(9) : 690-694.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8.09.012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至拔管期间的最佳氧疗湿化策略,以提高氧疗效果,降低带管时间及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3-12月行人工气道脱机氧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9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脱机后采用"文丘里+加热湿化器+呼吸机管道改良组合装置"的氧疗温湿化策略,对照组脱机后采用常规气管导管内吸氧加持续微量泵泵入0.45%氯化钠溶液的人工气道湿化氧疗法,比较2组患者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脱机后带管时间、脱机失败、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呛咳和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脱机后带管时间分别为(80.50 ± 7.07)次/min、(17.38 ± 1.92)次/min、0.98 ± 0.01、(1.58 ± 1.06)d,对照组分别为(88.50 ± 3.07)次/min、(21.38 ± 1.51)次/min、0.96 ± 0.01、(3.00 ± 1.0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4.782,均P<0.05或0.01);试验组发生脱机失败、痰痂形成、刺激性呛咳和肺部感染分别为2、3、4、4例,对照组分别为8、12、20、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4.545,均P<0.05或0.01);试验组痰液的湿化效果中Ⅰ、Ⅱ、Ⅲ度痰液黏稠度分别为5、52、12例,对照组分别为13、11、40例,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5,P<0.01)。

结论

改良后的氧疗湿化策略既能够维持气道有效的温湿化,保证氧疗效果,还能提高脱机成功率,减少带管时间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引用本文: 李霞, 张传来, 郑秋兰. 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湿化氧疗的最佳实践策略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 (9): 690-694.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8.09.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工气道是指将气管导管经鼻腔、口腔或气管切开插入气道内建立的气体通道,用以纠正患者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1]。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加温、湿化和过滤清洁作用,而人工气道的建立则打破了气道内环境的平衡,若患者直接吸入干燥的气体,则会增加气道损伤的风险[2],因此,气道的湿化尤为重要[3]。气道湿化的方式较多,目前并无统一标准,但若选择不当,一方面可能造成患者气道分泌物黏稠、潴留,进而阻塞气道[4],另一方面还会使患者肺部防御功能下降、发生肺部感染[5]。目前,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带管氧疗期间常采用的气道湿化方式包括气道内滴入、人工鼻、雾化吸入等。其中,气道内滴注湿化的方式被普遍采用,但该法容易造成气道壁上细菌移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引起患者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6]。为了探索人工气道患者氧疗期间最佳的湿化氧疗策略,笔者对湿化器、呼吸机管路进行了改良,并利用文丘里原理,设计了"文丘里+加热湿化器+呼吸机管道改良组合装置",以期弥补传统湿化方式的不足,优化现有的湿化方案,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