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儿科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展家庭病房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34(33) : 2615-2619.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8.33.012
摘要
目的

探索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开展家庭病房对母亲焦虑、母乳喂养状况和早产儿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住NICU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新生儿在NICU住院期间保证父母每日至少4 h与患儿在家庭病房中进行照护;对照组采用传统视频探视方法进行每日一次预约式探视。收集并记录2组患儿纯母乳喂养情况、院内感染发生率、母亲焦虑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及矫正胎龄足月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

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院期间及6月龄时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2.50%(33/40)、42.50%(17/40),对照组分别为17.07%(7/41)、12.20%(5/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5、9.40,P<0.01);试验组患儿母亲焦虑评分33.00(31.00,41.75)分,对照组为43.00(34.50,46.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P=0.003)。试验组患儿矫正胎龄足月后NBNA评分为38.50(38.00,40.00)分,对照组为37.00(36.00,3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1);2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家庭病房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纯母乳喂养率,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减轻母婴分离焦虑,提升家长满意度,对早产儿行为神经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引用本文: 李健, 华玲玲, 李雪华, 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展家庭病房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 (33): 2615-2619.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8.33.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259 d)的新生儿,其中胎龄<28周者称为超早早产儿[1]。大多数早产儿在出生后即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国内NICU大部分为封闭管理,长时间的母婴分离,易造成产妇自我效能的下降、家庭功能降低,使其产生焦虑情绪[2];早产儿出生时神经发育不完善,进入NICU后使母婴互动进一步减少,早产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系统得不到有效刺激,易使其神经行为发育滞后[3,4]。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母乳是最适宜早产儿胃肠道需求的食品,有助于促进喂养进程,缩短出院时间[5]。然而,产妇焦虑情绪和自我效能使母乳喂养率下降,增加早产儿胃肠疾病发病风险。家庭病房是指在病室的设计中更倾向于满足家庭需求,可使早产儿母亲进入到NICU内参与照护,进行母亲亲自母乳喂养和皮肤接触,以期改善母婴分离焦虑,促进产妇自我效能的建立和角色转变,提高母乳喂养率,并且通过母亲亲自母乳喂养和母婴皮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感官综合刺激,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6],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