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精神科护理
基于格林模式的服药管理训练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35(17) : 1319-1323.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17.010
摘要
目的

评价基于格林模式的服药管理训练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选取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基于格林模式为指导的服药管理训练。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后进行评价。

结果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总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缺乏活力、激活性、敌对猜疑评分,以及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ISE)总分、总积极因素和总消极因素干预前分别为(183.3 ± 15.0)、(71.7 ± 10.9)、(13.6± 8.8)分,干预后3个月分别为(189.0 ± 15.8)、(75.3 ± 11.1)、(11.6 ± 7.2)分,干预后6个月分别为(193.8 ± 15.2)、(71.8 ± 9.6)、(10.1 ± 7.0)分。总分和总消极因素评分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44、23.060,P<0.01)。

结论

基于格林模式的服药管理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宜在临床上推广。

引用本文: 朱晓洁, 倪琳, 夏海涛, 等.  基于格林模式的服药管理训练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 (17): 1319-1323.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17.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1],5年复发率达到80%[2]。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特征性的症状,50%~70%的精神分裂症谱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乏的表现[3]。且有研究发现许多患者当精神病性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消失时仍存在自知力缺乏的表现[4],患者病情复发与自知力、治疗态度及治疗依从性有关[5,6,7,8],开展服药管理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是改善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键,通过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行为以达到稳定疗效,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格林模式是一种发展成熟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健康干预过程模式[10],其首先对患者的不良健康行为问题进行系统评估,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11],将结果归纳为倾向因素(知识水平、信念、价值观等)、强化因素(促成行为向理想转变的支持系统)、促成因素(实现资源和技术的利用),并据此设计健康教育干预措施[12],尤其重视信念和行为的干预[13]。格林模式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中应用广泛,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临床及社区健康教育等[14,15,16,17,18]。本研究运用格林模式探索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实施服药管理训练,使患者的服药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促使患者改善自知力和对治疗态度、提高服药依从性以稳定疗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