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基础护理
标准作业程序在静脉血标本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35(20) : 1567-1570.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0.010
摘要
目的

探讨标准作业程序在静脉血标本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静脉血标本采集标准作业程序应用到静脉血标本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中,比较实施前后护士静脉采血操作技能、采血并发症发生率、标本不合格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标准作业程序实施前后护士静脉采血操作考核得分分别为(85.43 ± 5.07)、(91.28 ± 4.78)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4,P=0.024)。实施前采血并发症发生例数、标本不合格例数、护理因素所致标本不合格例数分别为21、95、51例,实施后分别为9、63、21例,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6.052、6.325,P<0.05)。

结论

标准作业程序可以提升护士静脉采血能力,降低采血并发症发生率,保障静脉血标本实验室前质量。

引用本文: 王辉, 张俊丽, 蔡卫新. 标准作业程序在静脉血标本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 35(20) : 1567-1570.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0.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静脉血标本是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研究显示国外因实验室前操作不当引起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46%~68%[1],国内为35%~75%[2],实验室前阶段是标本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3]。护士是标本采集的主要人群,是影响实验室前阶段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降低护理因素所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途径。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是将某一作业依照操作目的、操作步骤、操作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从而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4],其精髓就是对工作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5]。为加强对实验室前静脉血标本质量的控制,降低护理因素所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提高标本质量,我科室自2018年4月将SOP应用到实验室前静脉血标本质量控制中,以期为护理管理者降低护理因素所致的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改善标本质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