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急危重症护理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35(23) : 1798-1802.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3.008
摘要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急诊科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通过院内转运完成CT检查、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的1 42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7-12月的5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8月的8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转运患者,观察组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转运患者,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耗时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成CT检查、CT检查后转入专科病房、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的转运耗时分别为(25.70 ± 2.94)、(31.05 ± 3.27)、(20.04 ± 2.54)、(16.29 ± 1.82)min,与对照组的(33.65 ± 4.31)、(37.12 ± 4.16)、(25.46 ± 2.24)、(20.20 ± 2.17)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5~26.709,P<0.01)。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意外拔管、输液不畅、氧气供给不足、设备电源不足、药物数量不足、药物种类不足)发生率分别为6.9%(58/839)、8.6%(72/839)、0.2%(2/839)、15.0%(126/839)、4.5%(38/839)、0.9%(8/839)、0.7%(6/839)、0(0/83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5%(114/586)、22.7%(133/586)、1.5%(9/586)、34.9%(205/586)、26.6%(156/586)、11.9%(70/586)、5.9%(35/586)、3.9%(2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50~106.173,P<0.01)。

结论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能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转运安全,应大力推广使用。

引用本文: 刘容, 邱艳, 李湖波, 等.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 (23): 1798-1802.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3.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急诊科是急诊危重症患者来院救治的第一个场所。随着我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需要通过院内转运达到明确诊断或获得更好治疗的目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常需依赖生命支持手段及转运难度大等特点[1,2];院内转运又将危重患者置于一种移动的环境状态下,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来讲存在着诸多影响其病情变化的因素[3]。2017年7-12月我院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数据显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42%。虽然,目前国内外的转运指南[4]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进行了规定,也形成了院内急诊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的专家共识[5],但尚无广为认可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模式可供借鉴[6]。为保证患者转运安全,我院急诊科以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为基础,制定适合急诊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并组织培训和实施,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