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儿科护理
家庭参与护理模式对肠造口患儿及其照顾者的干预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35(24) : 1893-1897.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4.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参与护理(FIC)模式对肠造口患儿术后转归及其照顾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肠造口术后患儿及50位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及其家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FIC模式进行干预。利用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评价患儿术后转归。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家属心理状态。利用肠造口术后照护知识评价表评估家属肠造口术后照护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

观察组患儿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8.70%(2/23),低于对照组的34.78%(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5);观察组患儿再入院率为0(0/23),低于对照组的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1,P<0.05)。经过干预后,2组患儿家属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儿家属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和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患儿家属肠造口术后照护知识评价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IC模式可有效降低肠造口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对于改善患儿家属负性情绪,提高肠造口术后照护知识掌握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引用本文: 阳惠, 徐晓丽, 胡莎, 等.  家庭参与护理模式对肠造口患儿及其照顾者的干预研究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 (24): 1893-1897.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4.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小儿肠造口术是抢救肛肠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CAM)、肠坏死(Bowel necrosis,BN)以及广泛腹腔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AI)等危重急腹症的常见手术方式[1]。其目的是解除肠梗阻,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和血液供应[2]。小儿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难度大[3]。出院后,家属面临造口护理往往束手无策,常有肠造口患儿出院后,因家庭护理不当导致造口皮炎、造口旁伤口感染、脱水等并发症而再次入院,给患儿带来痛苦,也给患儿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创伤及经济损失[4]。家庭参与护理(family-integrated care, FIC)模式最早应用于早产儿护理当中,是指患儿家属在经过足够的教育和指导下,参与患儿非医学性护理的一种模式[5]。湖南省儿童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FIC模式研究的医院之一,并在该模式的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6]。为提高肠造口患儿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保证肠造口患儿在家庭可以得到更好的护理,降低造口并发症,同时改善患儿照顾者负性情绪,本研究前瞻性采用FIC模式对肠造口患儿及其照顾者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