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7,44(7)
: 467-4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7.07.007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与早产儿相关的眼部疾病,特点是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异常的发生,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失明,是儿童视力障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ROP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除了目前发现的吸氧、胎龄小、低出生体重、细胞因子等因素以外,促红细胞生成素、感染等因素均是可能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根据其发病机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已愈发重要,现就ROP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梁艳苹,
姜春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7, 44(7)
: 467-4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7.07.007.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89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各种因素参与的导致微血管变性后新生血管增生,从而诱发视网膜剥脱的疾病。该病1942年由Terry首次报道,在早产儿出生后4~6个月,若出现视力低下、瞳孔区发白及晶体后有纤维膜增殖,则称为晶体后纤维增生。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和新生儿学的发展,早产儿的成活率明显升高,ROP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根本原因是视网膜血管本身不成熟。目前,低胎龄、低出生体重、不规范用氧作为R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已得到公认。因此需重视该病的发病机制,避免及减少ROP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