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恢复精神科康复患者社会功能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35(17) : 2328-233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17.007
摘要
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动在恢复精神科康复患者社会功能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抽取80例本院精神科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活动,并利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利用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量表(SANS)来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病理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精神病理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心理状态和精神病理症状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社会功能各项评分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改善精神科康复患者社会功能和精神病理症状、心理状态。

引用本文: 杨惠青. 品管圈活动在恢复精神科康复患者社会功能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 (17): 2328-233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17.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精神疾病是我国常见性、迁延性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精神障碍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分裂症[1]。据报道[2,3],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思维出现异常,很容易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精神疾病的致死致残率相对较高,其致残率在60%以上,而且经常复发。由于精神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对患者社会功能和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据统计[4],精神疾病中存在社会功能缺陷者占精神疾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目前,临床上对精神疾病治疗大多长期依赖于药物进行控制,虽然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很难弥补患者社会功能等的缺陷。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药物控制治疗,更应该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综合干预等方式,以便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进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5]。品管圈活动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对本院80例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进行品管圈活动干预,来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其社会功能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恢复精神患者社会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