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儿科护士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38(16) : 2542-25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9.16.015
摘要
目的

调查儿科护士共情能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王巧红设计的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调查问卷对某儿童专科医院急诊科、ICU、外科的19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儿科护士共情能力总体较好平均(113.41±10.33)分,但护士共情3大维度中的行为帮助维度得分较低平均(32.48±3.01)分,不同科室护士心理认知、情感体验两大维度的得分差异明显(P<0.05);年龄、护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不同,护士的共情能力得分有所差异(P<0.05)。

结论

护士运用共情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应进一步加强护士对共情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管理者应重视并针对不同岗位儿科护士的薄弱点进行共情能力的培训。

引用本文: 何诗雯, 丁向, 刘新, 等.  儿科护士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J] .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 (16): 2542-25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9.16.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或"同感心",1973年被引入护理领域,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技能。护士共情是指护理工作中,护士从患者角度正确感知患者情绪并对患者的情感状态准确识别和评价,以形成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满足患者需求,减轻患者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1。儿科护士因其护理对象(患儿)常无法表达自己病情和需求;患儿家属期望值过高且因患儿哭闹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患儿陪护人员频繁更换、儿科病房环境嘈杂等因素,护患有效沟通常受到影响,而提高护士人际吸引力作为促进有效沟通的策略之一,常常要求护士具备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2。因此,培养儿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儿科护士共情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提升儿科护士共情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