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调查
改水前后内蒙古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人群砷暴露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5,34(11) : 813-815.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5.11.008
摘要
目的

了解改水前后内蒙古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人群砷暴露临床特点,评估饮水型砷中毒自然发展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为干预效果。

方法

在内蒙古饮水型砷中毒病区,选择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4个村作为调查点,分别在2004(改水前)、2010(完成改水)、2014(改水后)年,对调查点居民的皮肤损害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同时测量其血压和心率。砷中毒皮肤损害分度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

结果

2004、2010、2014年分别调查病区居民229、122、161人。2004年砷暴露人群皮肤损害临床分度主要为正常和可疑,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1.6%(141/229)和22.7%(52/229)。2010年,人群皮肤损害临床分度可疑占31.1%(38/122),轻度及以上者占48.4%(59/122),与2004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8.53,P < 0.01)。2014年正常和可疑者分别占46.6%(75/161)和39.8%(64/161),与20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22,P < 0.01)。2010年对91例2004年体检过的居民进行复检,其中皮肤损伤减轻12例,占13.2%(12/91),加重52例,占57.1%(52/91)。2014年对47例2010年体检过的居民进行复检,其中皮肤损伤减轻25例,占53.2%(25/47),加重9例,占19.1%(9/47)。两阶段皮肤损伤转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66,P < 0.05)。2004、2010、2014年砷暴露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2.19±21.21)、(126.99±18.32)、(147.69±22.65),(84.88±14.13)、(76.52±10.08)、(84.39±13.89)mmHg,与2004年相比,2010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均< 0.05);与2010年比较,2014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P均< 0.01)。2004、2010、2014年砷暴露人群的心率分别为(76.05±12.56)、(78.86±11.69)、(82.05±11.26)次/分。与2004年比较,2010、2014年砷暴露人群心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

改水可以有效减轻砷致皮肤损伤,但慢性砷暴露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损伤等迟发效应仍值得关注。

引用本文: 郭志伟, 武克恭, 宋炜, 等.  改水前后内蒙古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人群砷暴露临床特点分析 [J] .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5,34 (11): 813-815.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5.11.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是饮用水中含砷量过高引起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对人体造成多水平、多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可引发癌症[1,2],其临床特征为皮肤三联征,即皮肤角化、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3]。由于皮肤三联征为砷中毒的特异性损伤,常用于砷中毒的诊断。为此,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分别于2004、2010和2014年对内蒙古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居民进行3次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改变,来评估饮水型砷中毒的自然发展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为干预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