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基于线粒体16S rDNA序列的深圳水库区双脐螺分子鉴定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6,35(9) : 636-639.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6.09.004
摘要
目的

基于线粒体16S rDNA序列对深圳水库区双脐螺进行分子鉴定。

方法

以双脐螺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6S rDNA目的基因片段,并以pMD18-T载体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和MEGA4软件分析序列特征。

结果

双脐螺线粒体16S rDNA扩增片段大小约为466 bp;测定序列与GenBank中1株巴西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 stramineaB. straminea)同源性为99%;与3株库恩双脐螺(B. kuhniana)同源性均为98%;与1株中介双脐螺(B. intermedia)和1株双脐螺(B. edisoni)的同源性分别为95%和94%。深圳水库区2株双脐螺与巴西藁杆双脐螺(序列号AY030213.1 )的遗传距离为0;基于16S rDNA序列,采用MEGA4软件作系统发生分析,以邻位连接法(NJ)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水库区双脐螺与该藁杆双脐螺属于同一个分支。

结论

根据16S rDNA序列特征,深圳水库区双脐螺可归类为藁杆双脐螺。

引用本文: 高世同, 李晓恒, 耿艺介, 等.  基于线粒体16S rDNA序列的深圳水库区双脐螺分子鉴定 [J] .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6, 35(9) : 636-639.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6.09.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曼氏血吸虫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广泛流行,危害严重,其流行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双脐螺的地理分布[1,2];曼氏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有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B. glabrata)、藁杆双脐螺(B. straminea )、浅滩双脐螺(B. tenagophila )、浦氏双脐螺(B. pfeifferi)及亚氏双脐螺(B. alexandrina );其中藁杆双脐螺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的圣卢西和巴西的东北部地区,是当地曼氏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3]。在我国大陆,深圳是目前唯一报道存在藁杆双脐螺的地区;1981-1983年调查仅在深圳市罗湖、福田区范围内的深圳河水系的部分河塘、沟渠和河道查见双脐螺,经形态学鉴定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4]。近年来,由于国内与非洲、南美洲曼氏血吸虫病疫区贸易往来频繁,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在存在适宜中间宿主的情形下,曼氏血吸虫病存在潜在的传播与流行风险[5]。由于城市环境的变化,深圳20世纪80年代发现双脐螺的滋生地点已不复存在,2012年在罗湖水库泄洪渠河段的调查中,再次查找到藁杆双脐螺疑似螺种[6],为了解该螺的遗传学分类,本研究拟以线粒体16S rDNA为靶基因,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与国外报道之亲缘关系相接近双脐螺种株的系统发生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