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布鲁菌感染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8,37(6) : 513-516.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8.06.019
摘要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不断增长,每年都有新发和复发病例报道。布鲁菌的感染主要缘于其不同的毒力因子和有效的宿主免疫逃避机制。现对布鲁菌毒力因子、感染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予以综述,为布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引用本文: 苏敏利, 韩艳秋. 布鲁菌感染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J] .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8, 37(6) : 513-516.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8.06.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又名波状热、马耳他热、地中海热。布病已流行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在我国布病已呈大范围的流行趋势,给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被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布鲁菌感染动物后导致妊娠母畜流产、死胎、早产或胎盘滞留,公畜睾丸炎或附睾炎甚至引发不育等。人类感染后,可引起全身变态反应性病变。目前,布鲁菌疫苗(B. melitensis Rev.1,B. abortus S19,B. suis S2)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许多国家。然而,这些疫苗约70%有效,部分对人致病,因其携带了具有免疫显性区域(O-PS)的细菌表面抗原,所以仍存在残余毒力,且免疫后引起的抗体效价高,影响血清学的诊断,同时,对人为免疫与自然感染难以鉴别[1]。为了提高安全性,已经采用了相关策略来改善目前的疫苗,如敲除相关毒力基因,减少疫苗接种的剂量或通过口服和结膜途径接种疫苗等[2]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