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14-3-3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38(10) : 787-792.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9.10.004
摘要
目的

研究14-3-3基因在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情况,为探讨猪带绦虫14-3-3(Ts14-3-3)基因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绦虫病流行区的猪带绦虫病患者体内采集成虫虫体,经镜下形态学观察和物种内转录间隔1区(ITS1)鉴定法确定为猪带绦虫后,感染仔猪获得猪囊尾蚴(幼虫);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阶段Ts14-3-3基因家族成员(Ts14-3-3.1、Ts14-3-3.2、Ts14-3-3.3、Ts14-3-3.4、Ts14-3-3.5、Ts14-3-3.6)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各自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光镜下,可见采集的成虫虫体头节由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组成,符合猪带绦虫头节典型特征;且虫体样本可经反转录PCR扩增出与ITS1基因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确定其为猪带绦虫。Ts14-3-3基因家族成员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阶段均有表达;Ts14-3-3.1(0.47 ± 0.09比1.01 ± 0.23)、Ts14-3-3.2(0.31 ± 0.09比1.05 ± 0.14)、Ts14-3-3.3(0.64 ± 0.23比1.26 ± 0.23)和Ts14-3-3.4(0.30 ± 0.09比0.79 ± 0.23)在成虫阶段表达水平与幼虫阶段比较显著降低(t = -3.816、-7.093、-3.377、-3.481,P < 0.05或< 0.01),Ts14-3-3.5(3.59 ± 0.09比0.99 ± 0.12)和Ts14-3-3.6(5.74 ± 2.76比1.03 ± 0.60)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 30.714、9.718,P均< 0.01)。

结论

Ts14-3-3基因的表达具有阶段特异性,提示Ts14-3-3基因在猪带绦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发挥特定的调控作用。

引用本文: 欧阳任辉, 李想, 罗波, 等.  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14-3-3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 [J] .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9,38 (10): 787-792.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9.10.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感染人或猪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囊尾蚴可以寄生于宿主的心脏、脑、眼、肌肉等部位,其中,侵害脑部引起的脑囊虫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2]。该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些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在我国西北、西南等地也有散发病例报道[3,4]。因此,进一步开展猪囊虫病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