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指示动物中鼠疫噬菌体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38(11) : 861-867.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9.11.001
摘要
目的

调查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指示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

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云南鼠疫疫源地10个市(县、区)的26个乡镇,对41个村指示动物犬或猫进行肛拭子标本采集。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情况、不同犬类或猫的鼠疫噬菌体分离情况、噬菌体的噬菌斑多态性及鼠疫噬菌体宿主谱裂解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

共采集1 014只指示动物,其中犬1 003只,猫11只,分离获得102株鼠疫噬菌体;10个市(县、区)中只有澜沧县未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余9个市(县、区)均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分离率自高到低分别为宜良县(21.00%,21/100)、勐海县(19.23%,25/130)、元江县(11.63%,10/86)、弥渡县(11.50%,13/113)、文山市(10.10%,10/99)、弥勒市(7.07%,7/99)、梁河县(6.67%,7/105)、保山隆阳区(4.90%,5/102)及耿马县(3.81%,4/105)。102株鼠疫噬菌体中,有75株分离自土狗(中华田园犬),分离率为9.32%(75/805);20株分离自哈巴狗,分离率为13.70%(20/146);5株分离自狼犬,分离率为17.24%(5/29);1株分离自萨摩耶犬,分离率为1/4;1株分离自阿拉斯加犬,分离率为1/2。鼠疫噬菌体的噬斑出现完全裂解(背景清晰、透亮)、特大(2.5 ~ 4.0 mm)、大(1.5 ~ < 2.5 mm)、中(0.5 ~ < 1.5 mm)及小(< 0.5 mm)5种噬斑;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噬菌体,大都能裂解鼠疫菌且部分噬菌体可裂解索氏志贺菌及5型假结核耶尔森菌(PST5)。

结论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指示动物中存在鼠疫噬菌体,且分离的鼠疫噬菌体具有多态性。

引用本文: 钟佑宏, 苏超, 段彪, 等.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指示动物中鼠疫噬菌体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J] .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9, 38(11) : 861-867.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55.2019.11.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云南是我国历史上鼠疫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1108年云南就有鼠疫流行的记载,其后几次引起全省性大流行,并有学者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源于云南[1]。犬作为鼠疫染疫的指示动物,在鼠疫疫情的判定、鼠疫疫源地的发现与证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在鼠疫疫源地犬的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滴度的鼠疫F1抗体[2,3,4,5]。鼠疫噬菌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只要鼠疫菌存在的地方就有鼠疫噬菌体[6]。国内外研究者曾从染疫动物的死尸、动物排泄物、鼠巢、鼠疫尸体、恢复期患者粪便、污水以及鼠疫陈旧培养物中分离出鼠疫噬菌体[7,8,9,10],但尚少见有从鼠疫指示动物中分离出鼠疫噬菌体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指示动物鼠疫噬菌体的调查,探索其流行病学意义,为后续研究指示动物在鼠疫疫源地的微生态和鼠疫菌的保存机制等奠定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