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黎明现象"不同诊断标准比较及其对血糖波动的影响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32(2) : 117-12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6.02.007
摘要

选取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分别按照(1)空腹血糖与夜间血糖最低点的差值(∂G)≥20 mg/dl、(2)∂G≥10 mg/dl及(3)胰岛素增量≥20%来定义"黎明现象",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比较24h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高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在"黎明现象"组与对照组的变化。∂G≥20 mg/dl、≥10 mg/dl及胰岛素增量≥20%时"黎明现象"的发生频率分别为64.8%、85.2%、59.4%;∂G≥20 mg/dl及胰岛素增量≥20%时,SDBG、AUC、MAGE及MODD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G≥10 mg/dl时,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黎明现象"的发生频率与HOMA-IR、HbA1C及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P<0.05)。"黎明现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频率很高,不仅影响整体血糖控制,更加剧血糖波动。差值≥20 mg/dl的定义标准与临床诊断、治疗关系更为密切。

引用本文: 杨少华, 许杰, 王靖宇, 等.  "黎明现象"不同诊断标准比较及其对血糖波动的影响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 32(2) : 117-12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6.02.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不受活动、进食等因素影响,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而于清晨短时间内出现血糖升高或胰岛素需要量增加的现象[1]。最近30多年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黎明现象"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从6%至89.5%不等[2,3],究其原因主要为采用的定义标准不同。对"黎明现象"的准确定义需要对夜间血糖最低点的血糖值进行监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使之成为可能。本文应用CGMS联合胰岛素泵分别对3个应用广泛的2型糖尿病"黎明现象"定义标准进行发生率及血糖波动情况的分析比较,并对"黎明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