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相关疾病
改良岩下窦静脉采血在库欣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32(3) : 196-20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6.03.004
摘要
目的

岩下窦静脉采血(inferior petrosal sinus sampling, IPSS)有助于确认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患者中ACTH肿瘤的分泌来源,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本研究拟通过催乳素校正来改良IPSS技术,探讨其在库欣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93例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患者,包括87例库欣病和6例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催乳素校正的IPSS检查。

结果

库欣病患者ACTH岩下窦/外周(inferior petrosal sinus to peripheral gradient, IPS/P)比值和催乳素校正IPS/P比值均显著高于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11.3(5.0~22.4)对1.4(1.2~2.0),3.3(1.9~4.8)对0.5(0.2~1.0),均P<0.01]。非改良IPSS的假阴性率为10.3%;经催乳素校正后,IPSS诊断准确性从89.2%提高到96.8%。与其它定位诊断试验比较,催乳素校正IPS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结论

IPSS对鉴别ACTH肿瘤来源而言是一种可信度很高的检查,采用催乳素校正能减少IPSS假阴性结果,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

引用本文: 周薇薇, 苏颋为, 姜蕾, 等.  改良岩下窦静脉采血在库欣病诊断中的应用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 32(3) : 196-20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6.03.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94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1977年Corrigan等开展了首例岩下窦静脉采血(inferior petrosal sinus sampling, IPSS),通过比较岩下窦与外周静脉的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s, ACTH)来鉴别库欣病和异位ACTH综合征。随后Findling等于1981年通过一个系列病例证实了IPS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IPSS对鉴别库欣病与异位ACTH综合征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便如此仍存在1%~10%的假阴性率。Landolt等率先采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兴奋来提高IPSS的敏感性。IPSS在技术层面上存在很大的挑战。引起IPSS无法正确定位的常见原因包括置管失败、置管位置不恰当、异常静脉回流、因药物或肾上腺切除致皮质醇水平正常或异位CRH分泌肿瘤。IPSS在诊断库欣病时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多由双侧垂体静脉分流异常引起,对无中枢优势的IPSS通过回顾插管影像来明确是否采样恰当。垂体发育不良或岩下窦血管丛异常分布有时会导致试验结果假阴性,而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有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由于技术及静脉引流异常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近期有学者尝试通过催乳素校正ACTH测定来进一步来提高IPSS的准确性。本研究拟通过催乳素校正来探讨改良IPSS在库欣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