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住院和门诊腹泻儿童中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6,34(8) : 463-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6.08.003
摘要
目的

比较住院和门诊腹泻儿童星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加深对星状病毒感染与儿童腹泻关系的认识。

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98份,并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门诊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60份,采用反转录-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星状病毒、轮状病毒、杯状病毒和腺病毒,利用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的方法确定星状病毒的基因型。

结果

在298份住院腹泻患儿标本中,星状病毒的总检出率为27.2%(81/298),2008年至2010年的检出率分别为33.9%(42/124)、33.8%(25/74)和14.0%(14/100);星状病毒感染全年分布,1月份、3月份和4月份出现高峰,95.1%(77/81)的患儿年龄在0~35月龄;星状病毒阳性的标本均存在与其他腹泻病毒的混合感染。360份门诊腹泻患儿标本中,星状病毒的检出率为1.9%(7/360),主要集中在11月份,所有患儿年龄均在0~35月龄,星状病毒单独感染者3份,其余分别为与轮状病毒(3份)和腺病毒(1份)的混合感染。住院和门诊腹泻患儿感染星状病毒的型别单一,均为1型。

结论

住院腹泻患儿中星状病毒的检出率高于门诊腹泻患儿,住院腹泻患儿大多为医院感染引起。星状病毒感染多与其他腹泻病毒尤其是轮状病毒共存。门诊患儿中存在星状病毒单独引起的腹泻,但比例较低,提示星状病毒可能更多以与其他病毒共感染的方式在腹泻中发挥作用。

引用本文: 卢丽娟, 徐锦, 钟华清, 等.  住院和门诊腹泻儿童中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6, 34(8) : 463-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6.08.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急性腹泻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且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的婴幼儿腹泻是由常见的腹泻病毒包括A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HAstV)及腺病毒所致[1]。HAstV不仅引起婴幼儿腹泻,还可引起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腹泻,以及医院、日托机构、幼儿园、学校及军队中腹泻的暴发流行[2,3,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