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海南省26例类鼻疽脾脓肿临床特点分析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35(1) : 27-3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7.01.007
摘要
目的

分析类鼻疽脾脓肿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5年3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类鼻疽脾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结果。

结果

临床症状及体征以高热(100.0%)和脾大(73.1%)为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平均数为12.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值为0.86;糖尿病(88.5%)为主要基础疾病,脾脓肿外器官感染以肺感染(73.1%)和肝脓肿(38.5%)居多,影像学表现以多发小脓肿为主(92.3%)。26例患者均经过一次或多次血培养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治疗以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复方新诺明单独或联合用药,患者住院8~65 d,平均29.5 d,23例(88.5%)患者均治愈出院,3例(11.5%)未愈,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均已失访。

结论

对发生在流行病区、糖尿病为基础疾病,影像学检查发现脾脓肿及以外器官感染如肺部感染及肝脓肿等,应考虑到类鼻疽感染可能,及时行微生物培养。

引用本文: 吴烨华, 战跃福, 俞安乐, 等.  海南省26例类鼻疽脾脓肿临床特点分析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1) : 27-3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7.01.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脾脓肿较为少见,有报道显示脾脓肿的尸检发现率仅为0.14%~0.70%[1],而类鼻疽病流行区主要在南北纬度20°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为主要传染病区[2],因此类鼻疽脾脓肿更为罕见,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类鼻疽病已成为全球问题[3,4]。Yang等[5]对国内11个省市地区进行类鼻疽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发现,海南省(海口、三亚、琼海市)随机抽查人群中类鼻疽血清阳性率占全国的36.5%,海南省为亚热带地区,同时又是旅游度假地,这可能为类鼻疽病的传播创造条件。类鼻疽脾脓肿虽罕见,但此病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在得不到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尤为重要。微生物培养是诊断类鼻疽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是评价、诊断类鼻疽脾脓肿的重要方法,超声、CT目前被认为是无创评估脾脏疾病较敏感、实用的方法。治疗上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药,脾穿刺引流易引起脓毒血症,手术脾切除也一直是外科医师争论的焦点,类鼻疽脾脓肿由于病例少见,因此治疗上尚无统一的参考标准。本研究从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探讨类鼻疽脾脓肿临床特点,以加深认识,做到早诊断、准确治疗。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