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青岛市GⅡ.15型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37(12) : 754-759.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9.12.007
摘要
目的

了解青岛市GⅡ.15型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市疑似诺如病毒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1 412份,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进行诺如病毒检测,反转录PCR扩增诺如病毒可读框1和2结合区基因片段和VP1基因全长,进行序列测定、系统进化分析和同源建模。

结果

共7株GⅡ.15型诺如病毒株被检出,散发性病例4例和聚集性疫情1起,其VP1基因高度同源,与早期毒株J23/US/1999相比变异不大。青岛市GⅡ.15型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差异主要有位点第300位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的转换及第302位脯氨酸和丝氨酸的转换。同源建模推测,GⅡ.15型毒株VP1蛋白质由S区和P区(P1区包括第224位至276位和第431位至555位;P2区包括第277位至430位)组成。S区包含8个反平行β-夹心和2个α-螺旋;P1区包含1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片;P2区中6个反平行β-折叠形成桶状结构。P2区具有精氨酸-甘氨酸-缬氨酸模体(第289至291位)和第313位谷氨酰胺、第349位天冬酰胺、第389位谷氨酰胺3个特异性位点。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模体位于精氨酸-甘氨酸-缬氨酸模体上游22个氨基酸处(第265至267位)。与人组织性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结合界面的主要特征位点分为位点Ⅰ(丝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第357至361位)、位点Ⅱ(第388位天冬氨酸)和位点Ⅲ(甘氨酸-甘氨酸,第454至455位),可能与GⅡ.4型VA387毒株和HBGA结合模式类似。

结论

GⅡ.15型诺如病毒虽然变异不大,但仍具有成为流行株的风险,需要对其加强监控和进一步研究。

引用本文: 赵丹, 于维森, 张晓月, 等.  青岛市GⅡ.15型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 37(12) : 754-759.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9.12.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诺如病毒(norovirus)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是引起急性腹泻重要的病原体之一[1]。诺如病毒是R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7.5~7.7 kb,包括3个可读框(open reading frame)。其中可读框2编码主要衣壳蛋白VP1。VP1由S区和P区组成,P区分为P1和P2。S区高度保守,P区易变,尤其是P2区高度易变,具有免疫识别和受体结合位点[1]。诺如病毒通过识别人组织性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感染人体[2]。诺如病毒至少分为6个基因群(GⅠ至GⅥ),其中GⅠ有9个基因型(GⅠ.1至GⅠ.9型),GⅡ至少有22个基因型(GⅡ.1至GⅡ.22型),包含了大部分可感染人类的毒株[1]。目前,诺如病毒采用双命名系统,同时使用RNA聚合酶区(如GⅡ.P4)和VP1区(如GⅡ.4)对毒株基因型进行命名[3]。一直以来,全球诺如病毒主要流行株是GⅡ.4型,至少经历了6次突变[3]。2014年以来,稀少型GⅡ.17型产生了新变异株,发病率突然增多,甚至超过了GⅡ.4型[4]。GⅡ.15型也不常见,以前对其关注较少[5,6]。为了解近年来青岛市GⅡ.15型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对诺如病毒导致的急性腹泻的影响,本研究对2016年至2018年青岛市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检出的诺如病毒株进行了基因测定和分析,为今后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