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抗凝血酶Ⅲ活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38(2) : 105-11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20.02.010
摘要
目的

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

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5,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8.090,均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2、0.401,均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OR)=1.364, 95%CI 1.078~1.726,P=0.010]和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OR=0.930, 95%CI 0.906~0.954,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773~0.952,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χ2=58.20,P<0.01)。

结论

抗凝血酶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酶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酶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引用本文: 周学士, 叶阳群, 毛燕群, 等.  抗凝血酶Ⅲ活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 38(2) : 105-110. DOI: 10.3760/cma.j.issn.1000-6680.2020.02.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因肝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常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中合成,其中凝血因子Ⅶ是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因子,故在临床上常用PT或INR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当抗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时,可导致相对凝血亢进,在肝衰竭患者中易发生出血和形成血栓,在肝衰竭晚期甚至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有研究在观察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结局中发现,抗凝血酶Ⅲ活性可以早期预测肝损伤的发生和患者术后的结局;在肝部分切除的患者中,抗凝血酶Ⅲ活性随肝脏切除范围的增大而降低,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并且能很好地预测术后90 d的病死率[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ACLF患者生存期、发生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在ACLF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