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19,39(1) : 40-44.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1.009
摘要
目的

通过评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寻求理想的治疗方法。

方法

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 107例CCL患者,其中开腹胆囊切除术(OC)+胆总管切开取石术(OCBDE)组1 28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组964例,ERCP+LC组860例。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结果

2006年至2010年,采用OC+OCBDE、LC+LCBDE和ERCP+LC治疗的患者分别占56.05%(829/1 479)、25.15%(372/1 479)和18.80%(278/1 479);2011年至2016年,采用上述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分别占27.89%(454/1 628)、36.36%(592/1 628)和35.75%(582/1 628);同一种治疗方法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75、4.168、0.669,P均<0.05)。OC+OCBDE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00%(1 370/1 370);LC+LCBDE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26%(920/976),56例转行OC+OCBDE;ERCP+L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00%(817/860),31例转行OC+OCBDE,12例转行LC+LCBDE。OC+OCBDE组、LC+LCBDE组和ERCP+LC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39/1 370)、3.48%(32/920)和1.22%(10/8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9%(67/1 370)、5.43%(50/920)和5.51%(45/817);ERCP+LC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C+OCBDE组和LC+LCB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03、3.001,P均<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OCBDE组、LC+LCBDE组和ERCP+LC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6.7±1.3)、(5.6±1.2)和(10.9±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10,P<0.01)。OC+OCBDE组、LC+LCBDE组和ERCP+LC组的住院费用分别为(1.372±0.191)、(1.815 ±0.149)和(2.583±0.24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2.991,P<0.01)。

结论

CCL患者首选内镜微创治疗,开腹手术可作为内镜微创手术的补救措施。

引用本文: 陈平, 苏秉忠, 丛春莉, 等.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分析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1) : 40-44.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1.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holecystocholedo-cholithiasis, CCL)的发病率为8%~20%[1]。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加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ly, EST)逐渐为临床所接受[2]。目前,LC被认为是良性胆囊病变切除术的经典术式[3,4,5,6,7];ERCP+EST被认为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佳选择[8]。然而对于CCL患者,是采用外科开腹治疗还是内镜微创治疗,尚无确切的系统评价和共识意见[9,10,1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年间CCL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评估其安全性、疗效和患者获益情况,以寻求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