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专题论著
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19,39(6) : 379-383.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6.007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其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结果判定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年龄为(63.2±7.7)岁,其中男302例,女125例。早期食管癌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31例。ESD整块切除率为94.8%(405/427),88例为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0.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在病变是否为早期食管癌(OR值为3.682,95%CI 2.216~6.118,P<0.01)、黏膜下浸润(OR值为10.220,95%CI 4.861~21.481,P<0.01)、ESD适应证(OR值为6.005,95%CI 3.545~10.172,P<0.01)和病灶基底部注射后抬举征(OR值为2.508,95%CI 1.005~6.255,P=0.04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下浸润阳性(OR值为4.329,95%CI为1.758~10.661,P=0.001)、病变超过ESD绝对适应证范围(OR值为6.484,95%CI为2.205~19.068,P=0.001)和术中抬举征阴性(OR值为3.182,95%CI为1.171~8.651,P=0.023)均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病理提示为早期食管癌、存在黏膜下浸润、非ESD绝对适应证和术中抬举征阴性的患者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黏膜下浸润、非ESD绝对适应证和术中抬举征阴性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杨佳佳, 党旖旎, 彭磊, 等.  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6) : 379-383.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6.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晚期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在进行黏膜下注射后使用特殊电刀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将病变黏膜和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1]。大型多中心研究显示,与外科手术相比,早期食管病变经ESD治疗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降低,成本效益显著提高,ESD逐渐发展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2,3]。ESD存在非治愈性切除,若出现非治愈性切除,则需要二次治疗甚至外科手术治疗,因此归纳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