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胆道菌群多样性与胆总管结石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中华消化杂志, 2019,39(12) : 850-854.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12.01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胆道菌群多样性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48例患者,包括胆总管结石初发(初发组)患者38例和胆总管结石复发(复发组)患者10例。收集两组患者胆汁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Chao1指数反映胆道菌群丰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反映胆道菌群多样性,并从门、纲、目、科、属、种的不同层面进行探究。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初发组Chao1指数高于复发组(419.413±118.704比396.000±70.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0,P=0.003)。在门水平上,初发组患者胆道内丰度最高为厚壁菌门(56.48%),复发组丰度最高为变形菌门(57.79%),复发组的优势菌群为变形杆菌,初发组的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两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962、-2.619,P均<0.05)。在属水平上,复发组芽孢杆菌属与乳球菌属丰度均低于初发组(分别为9.75%比20.77%,10.86%比2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354、0.503,P均<0.05);复发组摩根氏菌属水平高于初发组(9.00%比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P=0.049)。在种水平上,初发组芽孢杆菌属未分类、卡诺细菌、环状芽孢杆菌丰度高于复发组(分别为17.78%比8.84%,2.39%比1.11%,2.59%比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2.643、2.515,P均<0.05),复发组气单胞菌丰度高于初发组(2.04%比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7,P=0.021)。对初发组有显著差异性影响的细菌包括乳球菌属(P=0.012)、乳酸杆菌属(P=0.033)和芽孢杆菌属(P=0.021)等。对复发组有显著差异性影响的细菌包括肠杆菌属(P=0.007)、假单胞菌科(P=0.001)、放线菌纲(P=0.009)和产气单胞菌(P=0.001)等。

结论

复发组与初发组患者胆道菌群丰度和构成存在差异,复发组患者中某些菌群变化是否与胆总管结石复发有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本文: 查秀芳, 徐顺福, 朱宏, 等.  胆道菌群多样性与胆总管结石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12) : 850-854.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12.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的增加导致胆石症的发病率达10%,其中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占胆石症患者的5%~30%。在临床上,胆总管结石更易诱发胆道梗阻、胆管炎、胰腺炎和梗阻性黄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胆总管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流出受阻、细菌感染、生物遗传和基因调控等因素有关,其中细菌感染在胆总管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胆道菌群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运用Illumina PE250(一种新型二代测序技术)技术,依据扩增的16S rRNA高变域,采用双末端测序,通过对序列(reads)的拼接与过滤,进行运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分析胆道物种的注释、丰度和多样性,揭示胆道菌群的结构和组分,为胆结石复发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可能的指导意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