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19,39(12) : 834-83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12.008
摘要
目的

分析UC合并EB病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疾病症状缓解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39例UC患者,通过EB病毒DNA检测明确是否患有EB病毒血症,将其分为EB病毒血症组(试验组)43例和非EB病毒血症组(对照组)1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UC伴发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合并EB病毒血症的UC患者疾病症状缓解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的患者构成,使用5-氨基水杨酸(5-ASA)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比例,出现腹泻和血便症状的患者比例,肠镜下表现为发现自发性出血、片状溃疡和纵行溃疡的患者比例,以及病程和Mayo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中有吸烟史、病情程度为重度的患者比例,使用硫唑嘌呤与6-巯基嘌呤(6-MP)和使用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患者比例,出现发热、腹痛症状的患者比例,以及肠镜下发现深大溃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04、6.608、6.718、6.939、8.783、4.493、5.425,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硫唑嘌呤与6-MP治疗史为UC伴发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OR=2.801、9.343,95%CI 1.170~6.703和1.749~49.922,P=0.021、0.009)。试验组好转率为79.1%(34/43),对照组好转率为95.4%(187/196),两组好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51,P=0.001)。试验组中有12例(27.9%)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治疗,4例(9.3%)使用膦甲酸钠,21例(48.8%)联合应用更昔洛韦与膦甲酸钠,6例(14.0%)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3周后以上4种用药方案的好转例数分别为8、4、16和6例。试验组中是否使用和使用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的好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有吸烟史、嘌呤类药物经治是合并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赵丹丹, 尹凤荣, 郭金波, 等.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J] . 中华消化杂志,2019,39 (12): 834-83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12.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性疾病,在UC的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机会性感染风险明显升高[1],包括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90%以上的健康成人都携带EB病毒,但多为潜伏感染,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时EB病毒可被激活而致病[2]。部分UC患者通常因EB病毒再激活致使病情骤变[3],并且合并EB病毒血症会使UC对常规药物治疗的反应差、预后差,甚至可能诱发与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4,5]。因此,早期识别EB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对临床上EB病毒血症的筛查有重要意义[6]。此外,识别UC合并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善患者的预后,在多项临床研究间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UC合并EB病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疾病症状缓解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