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重组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待续)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41(5) : 239-2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7
摘要

单克隆抗体由于其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在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只能针对单一明确的靶点,在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同时结合两个相同或者不同抗原上不同表位的双特异性抗体在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具有潜在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文对国内外多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重组双特异性抗体结构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张坤明, 张爱华, 杨晓明. 重组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待续) [J] .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8,41 (5): 239-2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11.2018.05.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单克隆抗体(单抗)是同时具有抗原结合功能和Fc介导效应的多功能抗体。目前已经有70多个单抗获批上市,在治疗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但是天然抗体只能针对单一明确的靶点,既无法同时针对多种机制引起的疾病,也不能募集T细胞到肿瘤细胞附近进行杀伤,在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单抗联合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相对于单抗及联合疗法具有以下优点:可同时针对病毒的多个靶点以提高抗体中和活性[2];可通过血脑屏障;可募集效应细胞[3]。从药物经济学和临床开发,尤其是未来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组合生物制剂的角度考虑,双特异性抗体更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