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红斑狼疮患者1 006例临床特征研究:来自中国人群红斑狼疮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LEMCSC)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49(1) : 6-11.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01.00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红斑狼疮(LE)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从中国人群LE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LEMCSC)中获得数据,以统一标准纳入样本及收集临床资料。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和SPSS 18.0统计数据。

结果

共有1 006例LE患者(女性87.6%)纳入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887例(女性89.9%),无内脏系统受累的皮肤型红斑狼疮(CLE) 119例(女性70.6%)。SLE患者各系统受累情况是皮肤(72.7%)>关节(69.2%)>血液(60.8%)>肾脏(48.5%)>浆膜(18.2%)>神经系统(5.7%)。LE特异性皮损的出现可增加伴发关节炎风险[OR = 1.612 ,95%可信区间(CI)1.181~ 2.200],却可降低伴发肾炎和浆膜炎的风险(OR分别为0.218及0.311; 95% CI分别为0.157~ 0.303及0.218~ 0.443)。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的出现是伴发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OR = 4.931, 95% CI 3.232~ 7.524),而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的出现却是伴发系统受累的保护因素(OR = 0.355, 95% CI 0.234~ 0.541)。LE非特异性皮损的出现与内脏受累密切相关。

结论

揭示中国L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以及LE相关皮损与内脏器官受累的关系。

引用本文: 靳慧, 赵明, LEMCSC共同作者, 等.  红斑狼疮患者1 006例临床特征研究:来自中国人群红斑狼疮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LEMCSC)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 49(1) : 6-11.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6.01.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红斑狼疮(LE)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病。该病是一个病谱性疾病,病谱较轻一端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LE),较重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国内外已开展了多个规模较大的SLE病例研究[1,2,3,4,5],对CLE却较少涉及。CLE与SLE之间缺乏明显界限,多数CLE本身就是SLE的一部分,或CLE仅是SLE的一个发展阶段或CLE可转化为SLE。研究表明,59%~ 85%的SLE患者有皮肤受累,约50%的SCLE患者符合SLE分类标准,10%~ 20%的SLE患者在整个的病程中会出现一种以上的慢性CLE皮损[6]。目前,CLE相关病例研究很少,其中影响较大的为欧洲皮肤型红斑狼疮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EUSCLE)使用其自行设计的核心问卷进行的多中心CLE横断面研究[7]。我国尚无CLE相关的多中心群体研究,已有的SLE研究对LE相关皮损的记录、分析也非常有限。中国人群LE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Lupus Erythematosus Multicenter Case-control Study in Chinese populations, LEMCSC)是我国大陆首个同时覆盖CLE及SLE人群的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队列研究。LEMCSC已通过总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首次引入并翻译、修订了汉语版欧洲皮肤型红斑狼疮协会(EUSCLE)核心调查问卷[8],在关注LE相关的各系统损害基础上,细致记录LE相关的各种皮损,并关注LE相关危险因素及LE对患者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及建立血液样本库探索相关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LEMCSC的第1次数据统计,旨在探讨我国LE患者的临床特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