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蕈样肉芽肿白细胞介素13及其受体表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50(4) : 291-294.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4.013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其受体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或)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确诊的MF石蜡组织标本34份,ⅠA期5例,ⅠB期9例,ⅡA期17例和ⅡB期3例。选择正常皮肤组织10份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IL-13、IL-13Rα1及IL-13Rα2的表达。

结果

IL-13、IL-13Rα1和IL-13Rα2表达于各期MF皮损组织的异形淋巴样细胞和亲表皮性淋巴样细胞,IL-13Rα2几乎高表达于所有的MF皮损组织。正常皮肤组织及淋巴细胞均不表达IL-13及其受体。随着MF病程的进展,皮损组织IL-13及其受体表达率升高。IL-13、IL-13Rα1及IL-13Rα2的表达率在Ⅰ期MF皮损(分别为10.00% ± 3.14%、21.43% ± 6.88%、31.14% ± 6.38%)均显著低于Ⅱ期MF皮损(分别为27.50% ± 11.00%、39.45% ± 9.43%、44.40% ± 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ⅠA期与ⅠB期之间以及ⅡA期与ⅡB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IL-13及其受体尤其是IL-13Rα2有望成为MF早期诊断和生物学行为预判的标志物。

引用本文: 丁承, 王平, 刘娇, 等.  蕈样肉芽肿白细胞介素13及其受体表达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 50(4) : 291-294.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4.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蕈样肉芽肿(MF)的斑片乃至斑块状皮损进展极其缓慢,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然而,一旦出现进展期皮损如斑块或肿瘤,则显示显著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包括累及外周血、淋巴结或内脏器官[1]。探寻一种能够预判MF生物学行为转化的标志物,对MF的临床管理和治疗选择极其重要。Th2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4、IL-10等[2],在调控肿瘤的增殖与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同样属于Th2细胞因子的IL-13,作为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自分泌因子,可促进肿瘤的侵袭[3];而IL-13受体IL-13Rα1及IL-13Rα2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血源性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与IL-13具有高度专一的亲和力,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有前途的肿瘤基因治疗候选靶点之一[4,5]。我们检测分析不同时期MF患者皮损中IL-13及其受体的表达,以期为MF提供一种新的生物学行为转化与进展标记和分子治疗靶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