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人腋窝毛乳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51(7) : 526-529.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8.07.01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效快速分离培养人腋窝毛乳头细胞的方法。

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腋臭术后含毛皮肤标本,分别用改良二步酶消化法、一步酶消化法和显微解剖法分离腋窝毛乳头,比较3种方法操作过程差异以及毛乳头分离效率、贴壁率、细胞迁出时间、总操作时间、实际操作时间的差异,并鉴定培养的腋窝毛乳头细胞。

结果

与一步酶消化法和显微解剖法相比,改良二步酶消化法操作更简单,分离效率可达30%以上,1周后毛乳头贴壁率高达96%,细胞迁出时间缩短3 ~ 4 d,总耗时长于一步酶消化法和显微解剖法,但实际操作时间短于一步酶消化法和显微解剖法,且污染率低于显微解剖法。培养的腋窝毛乳头细胞早期可呈凝集性生长,6代以后的细胞呈非凝集性生长。免疫荧光结果示腋窝毛乳头细胞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阳性。

结论

改良二步酶消化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快速分离人腋窝毛乳头细胞的方法,少量标本即可培养出腋窝毛乳头细胞。

引用本文: 黄春玲, 余南岚, 熊亚, 等.  人腋窝毛乳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 51(7) : 526-529.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8.07.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73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毛乳头位于毛囊底部的毛球中,是一种特殊的间质成分,胚胎时期诱导毛囊发生发育,出生后在毛囊的周期性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体外分离培养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对于研究DPC的特性、生物学功能、毛囊发育与再生等均有重要意义。不同部位DPC有各自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已报道人头皮、阴部和胎儿DPC,及大鼠触须、背部DPC和西藏小型猪DPC的分离培养方法,尚无人腋窝DPC的高效快速分离方法的报道。我们改良建立一种简单、高效、易操作且适合腋窝DPC分离培养的方法,并与一步酶消化法和显微解剖法比较,为进一步研究毛囊提供细胞来源。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