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化学剥脱术在损容性皮肤病及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52(3) : 200-203.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3.012
摘要

化学剥脱术是常用的三大皮肤重建术之一。α羟基酸、水杨酸、三氯醋酸和Jessner溶液是常用的化学剥脱剂,作用层次可从角质层达真皮网状层。化学剥脱术在皮肤科应用广泛,本文主要综述常用化学剥脱剂及化学剥脱术在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皮肤病及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引用本文: 李晓雪, 高星雅, 蒋献. 化学剥脱术在损容性皮肤病及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52(3) : 200-203.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3.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化学剥脱术通过应用具有一定腐蚀性的化学物质造成特定层次的皮肤损伤,诱导创伤修复,从而促进表皮更替和真皮细胞外基质再生,达到整体改善皮肤外观的目的。根据剥脱深度可分为极浅表剥脱、浅表剥脱、中层剥脱和深层剥脱,对应的皮肤损伤层次分别在颗粒层以上、表皮全层、真皮乳头层和真皮网状层中上部。本文主要就化学剥脱剂分类以及化学剥脱术在损容性皮肤病及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作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