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病机制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52(3) : 208-210.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3.014
摘要

雄激素性秃发(AGA)是最常见的一种非瘢痕性脱发类型。研究提示,AGA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背景、性激素代谢异常与毛囊微型化、毛囊微环境炎症反应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其中遗传易感性是造成AGA个体发病差异最重要的因素,性激素代谢异常和/或毛囊微环境炎症反应诱发的毛囊微型化则是AGA发病的最后环节。

引用本文: 汤顺利, 方红. 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病机制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52(3) : 208-210.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3.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是最常见的一种非瘢痕性脱发类型。有文献报道,高加索人AGA患病率最高,30岁时约为30%,50岁时增加至50%,80岁时甚至可达到70%,而我国AGA患病率稍低,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1.3%和6.0%。尽管有人认为AGA并非是疾病,但由于其影响了患者的外观,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从遗传因素、性激素代谢异常与毛囊微型化、毛囊微环境炎症3个方面对AGA发病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