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76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34(2) : 94-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7.0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76例确诊EG的患儿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和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55.3%,42/76)、呕吐(39.5%,30/76)和便血(38.2%,29/76)。34例(44.7%,34/76)存在外周血血红蛋白降低,9例(11.8%,9/76)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13例(17.1%,13/76)EOS百分比增高,32例(54.2%,32/59)血清总IgE增高,18例(36.7%,18/49)食物特异性IgE阳性,25例(32.9%,25/76)大便隐血试验阳性。5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腹腔积液7例、盆腔积液4例和肠管节段性改变3例。76例均行内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63例(82.9%),溃疡20例(26.3%),糜烂17例(22.4%),结节样隆起或增生11例(14.5%),正常9例(11.8%);黏膜病理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伴大量EOS浸润(≥20个/高倍视野)。12例(15.8%,12/76)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76例患儿经饮食回避、抗过敏、抑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皮质类激素等综合治疗,临床症状缓解74例,有效率为97.4%。其中,饮食回避、抗过敏药、抑酸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率为93.8%(61/65),皮质类激素治疗有效率为86.7%(13/15)。

结论

儿童EG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均缺乏特异性;诊断方面,血清总IgE增高及食物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可作为该病诊断的参考,最终确诊仍需黏膜病理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高倍视野);治疗方面,抗过敏药、抑酸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症治疗有效率高,可作首选方案,无需常规使用皮质激素治疗。

引用本文: 杨素芳, 杨敏, 耿岚岚, 等.  76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J]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 34(2) : 94-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7.02.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伴或不伴有外周血EOS增多。近年来有关EG的报道越来越多,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腹痛、呕吐、腹泻、便血、蛋白丢失、体重下降[1,2,3,4,5]。EG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IgE、非IgE或混合介导的过敏反应[3]。本研究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EG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