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35(9) : 611-6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9.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

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45 min。术中穿孔3例(2.8%),术后无迟发性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2.8%)。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41例(38.0%)、绒毛状腺瘤4例(3.7%)、绒毛状管状腺瘤39例(36.1%),其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38.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14.8%);腺癌19例(17.6%),包括高分化11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3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4.6%)。病灶均为完整切除,其中整块切除100例(9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此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

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完善术前评估,加强手术技能,分析术后病理特征及定期随访是提高ESD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引用本文: 吴露, 周巍, 邓云超, 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J]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9) : 611-6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9.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大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三大癌症之一,也是第四大癌症死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因此大肠早期病变的发现与治疗对减少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广泛用于消化道大部分病变的治疗[2]。对于大面积肿瘤病变,EMR只能分块切除,存在病变切除不完整且容易局部复发等问题,而ESD则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消化道大面积的病变组织,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局部复发率[3,4]。目前ESD已被认为是肠道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且大肠ESD已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D在早期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为提高ESD治疗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