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胆管腔内超声声像学特征比较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36(4) : 265-268.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9.04.009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胆管腔内超声(IDUS)声像学特点,总结胆管癌IDUS声像学特征,以提高内镜下诊断胆管癌的能力。

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近5年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IDUS检查并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胆管癌的患者52例,同期行ERCP+IDUS并明确诊断为良性胆管狭窄的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IDUS表现(狭窄长度、回声高低、胆管壁厚度、对称性、胆管壁外膜破坏),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IDUS特点。

结果

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胆管癌行胆管刷检涂片找到恶性肿瘤细胞占28.9%,胆管内活检确诊胆管癌占40.0%。IDUS显示,胆管癌患者病变处胆管壁较良性狭窄者厚[(6.8±4.0) mm比(4.1±2.3) mm,P<0.01]。胆管癌组病变处胆管壁呈低回声改变、不对称性增厚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胆管狭窄组(分别为78.8%比44.1%,92.3%比50.8%,P<0.01)。此外,胆管癌组有8例(15.4%)IDUS显示胆管壁破坏,良性胆管狭窄组未看到此现象。

结论

胆管IDUS声像学改变呈低回声、不对称性增厚提示胆管癌,出现胆管壁完整性破坏时应高度怀疑胆管癌。

引用本文: 蒋青伟, 吴晰, 姚方, 等.  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狭窄的胆管腔内超声声像学特征比较 [J]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 36(4) : 265-268.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9.04.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胆管癌是原发于胆管的上皮细胞癌,其中肝外胆管癌占90%。临床上早期诊断胆管癌难度大,患者往往因黄疸等症状就诊,诊断后手术可切除率仅10%~20%,不能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3~5个月,总体预后差[1]。肝外胆管癌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胆管狭窄,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判断胆管狭窄的良恶性困难。鉴别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目前临床上获取病理标本的方法主要是ERCP时进行胆管细胞刷检或者胆管活检,但阳性率比较低,细胞刷检的敏感度仅约30%,细胞刷检联合活检的总体敏感度也仅50%[2,3]。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利用高频超声小探头,在ERCP操作时经导丝引导直接进入胆管,可清晰显示胆管壁和管周结构,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用于胆管狭窄的良恶性鉴别[4]。本研究回顾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近年来经ERCP结合IDUS检查的胆管狭窄患者临床和内镜下表现,探讨胆管癌IDUS声像学特点,以期提高胆管癌内镜下诊断能力。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