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进镜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36(7) : 500-50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9.07.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毕Ⅱ式胃切除术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镜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261例毕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进镜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所获得的潜在因素对事件的预测能力。

结果

纳入的261例患者共行345例次ERCP操作,进镜成功率为82.3%(284/345),插管成功率为89.1%(253/284)。ERCP技术性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镜未能到达十二指肠盲端及找到壶腹乳头(66.3%,61/92)和选择性胆胰管插管失败(33.7%,31/92)。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49/345),其中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3.2%(11/3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ERCP操作(OR=7.717,95%CI:2.581~23.068,P<0.001)、合并Braun吻合(OR=8.737,95%CI:2.479~30.797,P=0.001)和无透明帽辅助前视镜(OR=2.774,95%CI:1.283~5.997,P=0.009)是进镜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B值进行赋分,无透明帽辅助前视镜为1分,首次ERCP操作为2分,合并Braun吻合为2分,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当临界值为2.5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70.8%。

结论

首次ERCP操作、合并Braun吻合和无透明帽辅助前视镜是影响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进镜失败的危险因素。对操作失败高危患者早期识别干预有助于提高进镜成功率。

引用本文: 李家速, 刘枫, 邹多武, 等.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进镜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J]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 (7): 500-50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9.07.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术者经验的成熟,近年来研究报道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的操作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已与正常解剖结构患者相当[1],但该术式对大多数内镜医师来说仍极具挑战性。内镜未能到达十二指肠盲端等目标位置及未找到壶腹乳头是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占45.8%~67.2%[2,3],而进镜成功是顺利完成后续选择性胰胆管插管及干预性治疗的前提。迄今,国内外报道的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短期、回顾性研究,且较少有研究报道影响其进镜失败的危险因素。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近10年来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的临床资料,探究ERCP进镜成功率及其操作失败的危险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