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血管病变在系统性硬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43(6) : 333-3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73.2017.06.005
摘要

系统性硬皮病是以皮肤硬化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病理基础为血管病变、免疫异常激活及组织纤维化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病变可能是系统性硬皮病发病的始发事件,包括小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血管减少等。概述近年来系统性硬皮病相关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包括促血管新生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抗血管新生因子(如内皮抑素、正五聚蛋白3)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紊乱、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异常、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失衡以及血小板及其释放物的功能异常等方面。

引用本文: 刘超凡, 鲁静浩, 周行, 等.  血管病变在系统性硬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43 (6): 333-3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73.2017.06.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多系统性结缔组织病[1]。迄今SS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明确。有研究发现,SSc发病早期即存在内皮细胞的异常激活与损伤以及小血管结构改变。由于促炎和促血管新生因子的作用,血管新生活跃,甲皱襞毛细血管镜下可观察到毛细血管扩张、扭曲和巨大毛细血管环形成[2];同时,由于微血管出血、闭塞,毛细血管密度减小甚至出现广泛的无血管区[3],临床上表现为雷诺现象、指端溃疡、坏疽和萎缩等一系列症状体征,这些表现常早于皮肤硬化和内脏器官纤维化出现[4]。因此,血管病变很可能是SSc发病的启动因素之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