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床决策中的作用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5,35(5) : 368-373. DOI: 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5.05.008
摘要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解剖学变量和功能学指标的对应关系,探讨MPI在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同时接受MPI、定量CAG (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患者。将冠脉狭窄程度为40%~70%且临界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灌注减低的患者归入心肌缺血组,临界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灌注无异常者归入无缺血组,分别测定血管直径和横截面积,计算狭窄度。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缺血预测因子,绘制ROC曲线,检测各预测因子ROC AUC,并使用z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共纳入116例临界病变患者,其中心肌缺血组56例,无缺血组60例。LVEF、LAD病变、QCA测定的参照血管直径和IVUS测定的参照血管横截面积是MPI阳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116例患者,QCA测定的参照血管直径和IVUS测定的参照血管横截面积具有相似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69和0.71);而在LAD临界病变中,IVUS测定的参照血管横截面积预测价值较高(AUC为0.74)。

结论

临界病变功能性心肌缺血与病变分布和病变局部解剖特征有关;IVUS测量指标预测LAD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的价值较高。

引用本文: 阚静, 陈峰, 叶飞, 等.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床决策中的作用 [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5, 35(5) : 368-373. DOI: 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5.05.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是指冠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病变[1],在CAG及冠脉介入治疗中较为常见。既往研究[2,3,4,5,6]发现,临界病变进展和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肌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心肌缺血,而不是冠脉狭窄程度,对没有功能意义的狭窄病变进行干预并不能使患者获益。因此,准确筛选引起心肌缺血的临界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是冠心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