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E-选择素靶向超声造影剂体外寻靶能力及超声成像效果研究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7,37(2) : 86-90. DOI: 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7.02.005
摘要
目的

制备特异靶向易损斑块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并探讨其体外寻靶能力和超声成像性能。

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和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法制备携E-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靶向脂质微泡造影剂,检测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及微泡抗体负载量,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超声与微泡相互作用对细胞毒性的影响。设立靶向微泡组、游离抗体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体外寻靶实验观察靶向脂质微泡与活化的bEnd.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情况,评价其体外寻靶能力。检测不同时间点靶向脂质微泡的超声成像效果,评价其超声成像性能。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

制得粒径均一的E-选择素单抗靶向脂质微泡造影剂,微泡和超声辐照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体外细胞寻靶实验中,靶向微泡与活化的bEnd.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平均结合数量为(6.23±0.45)个,明显高于游离抗体干预组[(1.57±0.34)个]和对照组[(0.07±0.03)个;F=291.43,P<0.01]。靶向微泡超声成像性能检测实验中,靶向微泡与对照组微泡在同一时间点成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t<0.51,均P>0.05),成像性能稳定。

结论

成功制备的携E-选择素单抗靶向脂质微泡造影剂具备良好的体外寻靶能力和超声成像特性,有望作为超声分子探针对易损斑块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引用本文: 武昊, 周玉丽, 张婧, 等.  E-选择素靶向超声造影剂体外寻靶能力及超声成像效果研究 [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7, 37(2) : 86-90. DOI: 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7.02.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而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诱发ACS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1,2]显示,E-选择素在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呈高表达,介导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其表达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而其在正常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目前对于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还存在很多局限性,如何早期准确识别易损斑块以及时进行干预十分重要。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分子成像为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可能。本研究拟以活化的内皮细胞上高表达的E-选择素为靶点,制备E-选择素受体靶向的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并观察其体外靶向能力及超声成像特性,旨在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寻找理想的超声分子探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