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分子探针
新型多模态硅质体纳米分子探针的在体研究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7,37(11) : 680-684. DOI: 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7.11.002
摘要
目的

制备新型的双模态显像硅质体纳米分子探针,并评估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方法

利用硅质体纳米材料包载ICG制成纳米探针,硅质体表面修饰连接螯合剂DOTA,并用111In标记。标记后的硅质体111In-ICG-DPDCs通过尾静脉注射到正常小白鼠体内,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并取血及感兴趣脏器,评价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和体内分布情况。建立荷路易士肺癌(LLC)C57BL/6黑鼠皮下肿瘤模型,用小动物IVIS和SPECT对荷瘤鼠进行活体成像,观察肿瘤部位对硅质体探针的摄取情况。

结果

硅质体纳米材料包载ICG制成纳米探针的粒径约为90 nm,成功偶联DOTA后用111In标记,纯化后的放化纯为99.93%。标记后的硅质体体外稳定性良好,纯化后48 h放化纯为97.10%。该硅质体血液循环时间较长,快速半衰期为4.0 min,慢速半衰期为132.7 min;主要聚集在肝脏和脾脏,且滞留时间较长。NanoScanSPECT/CT显像示LLC肿瘤在注射后4 h有明显摄取,肝脾亦摄取较高,与生物分布结果一致。光学成像示肿瘤对探针有明显摄取,与SPECT显像结果一致。

结论

设计的硅质体探针能用于肿瘤SPECT和光学双模态显像。

引用本文: 樊迪, 翟洛萍, 高瀚男, 等.  新型多模态硅质体纳米分子探针的在体研究 [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7, 37(11) : 680-684. DOI: 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7.11.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活性好、可修饰性强等优点,可通过肿瘤的高通透性与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聚集[1]。目前已有200多种纳米材料被批准用于各期临床试验[2]。硅质体是一种混合SiO2的脂质体类纳米材料,与传统的脂质体材料相比,其具有更高的形态稳定性,刚性和密度也更大,化疗药物和显像剂更易装入SiO2纳米粒子的中央水核或脂质双层[3,4,5,6],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药物传输材料。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