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学与消化内镜对照研究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1,41(11) : 660-663.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00623-00249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特点和消化内镜分型,并评估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反映肿瘤增殖活性及判断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南京鼓楼医院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6.4±18.1)岁]未经治疗、病理确诊为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及消化内镜资料(分为慢性胃炎样型、凹陷型和隆起型)。通过目测法判断病灶为阳性(FDG摄取高于周围组织)或阴性(FDG摄取低于周围组织),摄取方式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勾画病灶感兴趣区,记录SUVmax,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对3种类型病灶SUVmax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发生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与非转化病灶的SUVmax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UVmax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SUVmax判断病灶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阈值。

结果

PET/CT阳性者15例,诊断准确性为41.7%(15/36),其中,对消化内镜分型为慢性胃炎样型的诊断准确性最低(4/16),凹陷型次之(6/15),而隆起型病灶最高(5/5)并多以局限性为主(4/5)。隆起型病灶SUVmax(10.7±6.4)明显高于慢性胃炎样型(2.1±0.8)和凹陷型(2.7±1.4);F=13.010,均P<0.05)。36例患者的病灶SUVmax[2.7(1.8, 5.0)]与Ki-67指数[10%(15%, 40%)]呈正相关(rs=0.345,P=0.039)。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不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病灶[9.4(3.1,14.8)与2.3(1.7,3.9);z=-3.044,P=0.002],且SUVmax判断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阈值为6.5(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11)。

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隆起型病灶上优势明显,但对慢性胃炎样型及凹陷型效能欠佳。SUVmax可用于辅助判断胃MALT淋巴瘤增殖活性及是否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

引用本文: 蒋冲, 孙一文, 滕月, 等.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学与消化内镜对照研究 [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1, 41(11) : 660-663.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00623-0024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胃是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最常见累及部位,约占整个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35%[1]。胃MALT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通常表现为惰性,预后良好,患者10年总生存率可达90%[2],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快速进展、短期复发及治疗抵抗。消化内镜作为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最常用手段,只能反映病灶形态,但肿瘤生物学行为改变往往早于形态特征。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PET/CT作为一种多模态功能影像手段,可能会在胃MALT淋巴瘤诊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通过对胃MALT 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和消化内镜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索PET/CT对该病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